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宣传教育 > 廉政图书馆
中华传统文化与为政智慧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5-07-10 08:27:56  点击数:

  【基本信息】

  ISBN 978-7-5174-0169-8 定价:18.00元 作者:周桂钿 出版时间:2015年2月

  【内容简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树立文化自信。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潜藏着深厚的为政之道。本书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儒学院副院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周桂钿所著,将中华传统文化与为政之道相结合,从以民为本、为政以德、和而不同、尊贤使能等八个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旨在使中华传统文化中俯拾即是的为人之要、处世之要、治理之策,成为当代领导干部修齐治平的智慧之源。

  【目录】

  第一章  以民为本

  第二章  为政以德

  第三章  和而不同

  第四章  浩然正气

  第五章  义利之辨

  第六章  知行合一

  第七章  尊贤使能

  【正文(节选)】

  文章题目:古代官员如何征询民意?

  古代传说,尧时曾经设立“进善之旌,非(诽)谤之木,敢谏之鼓”,舜时“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尚书·舜典》),这就是听取并采纳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意见。后来,喜欢仿古的王莽当了新朝皇帝以后,“令王路设进善之旌,非(诽)谤之木,敢谏之鼓。谏大夫四人常坐王路门受言事者”。王宫四面有四条王路,每一条都设立让民众提建议的旗子、提批评意见的立木、进谏的鼓。让四名谏大夫常坐在王路门口听取各种意见,并“王莽命令高官推举小吏平民有德行的、通政事、能说会道的、知道文学的,各推荐一人到王路四门去提意见”(《汉书·王莽传》)。愿意倾听群众的形式,王莽都采纳了。但他个人自视过高,听不进普通百姓的意见,那这些也不过是形式主义罢了。

  从西周开始,中国执政者都很重视民的作用。周公提出“敬德保民”的口号。尊重民的意愿,就要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然后根据这些意见来实施政治,尽可能实现群众的愿望。商朝就有召集群众议论大事的习惯。如《尚书·盘庚上》载:“王命众悉至于庭。”讨论关于迁都的事,最后按群众讨论的意见定了新都。西周时代,在大事决定之前,要进行商量。一方面,国王与各大臣在朝廷上商议;另一方面,派小司寇到外朝向万民征询意见。国家大事有三件:一是国家危险的时候,即战盟问题。外国入侵,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或者要与别国结盟,这也与战争有关,都要与民众商议。二是国迁,即迁都。首都要迁移,也要与民众商量。三是立君,即确立新君。决定国君接班人,这也是与民众关系极大的事情。

  《韩诗外传》卷三·第三十一章载:周公封于鲁,因为自己要帮助周成王治理天下,让儿子伯禽到鲁国去任鲁公,治理鲁国。临行前,周公告诉他要谦虚,不要骄傲,瞧不起士人。然后说自己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又是现任的天子相,地位之高,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他还非常谦虚、十分认真地听取士人的意见,以至于“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意思是洗一次头发,要多次停下来;吃一顿饭,也要多次停下来,不敢怠慢士人,就是这样,还怕得罪了天下的士人。“周公践天子之位七年,布衣之士所执贽而师见者十人,所友见者十二人,穷巷白屋所先见者四十九人,时进善者百人,教士者千人,官朝者万人。”“布衣之士”,就是没有当官的,被周公当作师长隆重接待的有十个人,当作朋友会见的有十二个人。“穷巷白屋”,指没有爵位的平民。古代服装与住屋都根据爵位高低涂以不同的颜色,以示区别。布衣与白屋是没有爵位的人的服装与住房,后代都以此代表平民百姓。至于“先见者”、“时进善者”、“教士者”、“官朝者”,意思是说接见的规格有等级差别。

  在西周时代,就有邵穆公提出:“人民心里想的意见说出来,按归纳形成的正确意见来实行统治,才能稳定社会,怎么可以堵塞言路呢?”(《国语·周语》)让群众说话,就不会垮台。“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对子产说:“毁乡校何如?”子产说:为什么呀?人们早晚到乡校休息的时候,议论实行的政策好坏。他们认为好的,我们就实行;他们所讨厌的,我们就改掉。他们是我们的老师啊。为什么要毁他们呢?我听说真诚做好事才可以减少别人的怨恨,没听说用作威作福来防止怨恨。还不赶快停止?就像防止水灾那样,堤坝大决口,伤人必定很多,我们就救不过来。不如开个小决口引导水流出去。政治也是这样,不如我们听到意见,及时纠正。子产“不毁乡校”的消息传到孔子那里,孔子说:“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保留乡校,就是为了倾听群众意见。直到清朝初年,黄宗羲提出学校应该是议政的地方,也还是提倡倾听群众的意见。真心征求群众意见,表明执政者想要了解并代表人民群众的愿望。因此,儒家称子产为仁人、惠人。

  善于倾听群众意见,不仅包括百姓的意见,也包括群臣的意见。

  唐太宗时规定,宰相到皇宫汇报情况、讨论国事时,“必使谏宫随入,预闻政事”(《贞观政要·求谏》),起监督作用。贞观三年,李大亮为凉州都督,曾有使者到凉州,看见一只名鹰,就暗示李大亮把它献给皇帝。李大亮给唐太宗一份密表,揭露了这件事。唐太宗很高兴,说他“披露腹心,非常恳到”,“有臣若此,朕复何忧”,认为批评意见,“一言之重,侔于千金”(《贞观政要·纳谏》)。给予厚赏,以资鼓励。群臣的谏主要是起镜子的作用,发现并认识错误,同时也有集思广益的意义。例如,岭南酋长冯盎与其他酋长互相攻击,各州都向朝廷奏说冯盎造反。当时唐太宗想发兵征讨。魏征说:岭南路途遥远、地势险恶,有瘴气瘟疫,不可以驻扎大部队,而且冯盎反叛的情状还没有形成,不宜兴师动众。唐太宗采纳这一建议,派使者去岭南见冯盎。冯盎果然不反,并遣送自己的儿子智载随使者来长安作人质。唐太宗说:“魏征一言,胜十万之师,不可不赏。”(《新唐书·冯盎传》)唐太宗时代,朝廷许多正确的决策都是大家敢于发言,共同讨论的结果。而作为君王主要的不是自己有多大能耐,而是能够听谏,吸取大家的意见。

  对于听谏的重要性以及不能听谏的危害性,《韩诗外传》卷六第十一章有很精彩的论述,它认为有先生、后生、不生三类国君,先生就是觉悟得早,没有出乱之前,就有忧患意识,积极听谏,避免危亡;后生就是觉悟得晚,遭难以后才知道应该听谏;不生就是至死不悟,终于灭亡。这里举了三个典型的例子:

  一是先生者。楚庄王处理事情适当,却满面愁容。有人问:你还发愁什么呢?他说:我听说诸侯能够自己选取老师的是道德高尚的王者,能够自己交朋友的是有强大实力的霸主,而只跟不如自己的人共事,那就要亡国。我这么一个低水平的人,各位官员的见解却没有达到我这水平的,所以发愁。楚庄王道德高尚,威望很高,还那么忧恐,想得到贤人的协助,这就是所谓“先生者”,觉悟最早的人。

  二是后生者。宋昭公出逃时,对驾车的人说:我知道为什么逃亡了。驾车人问:知道什么了?宋昭公说:我穿着衣服站在那里,伺候我的几十个人,没有不说我最美丽的。我一言一行,朝廷上有几百位官员,没有不说我最英明伟大的。我从内外都看不到自己的错误,所以就亡国了。于是,宋昭公改变过去的做法,按客观规律办事,做符合人民意愿的事,不到两年的时间,他的美名传遍宋国,宋国人民把他迎回来再当国王。这是后生者,觉悟晚一些的人。

  三是不生者。郭君逃走,在半路上对驾车的人说:我渴了,想饮!驾车人拿出清酒给他。他又说:我饿了,想吃!驾车人又献上干肉和干粮。他又问:谁储备了这些东西?答曰:我储备的。你为什么储备?为了你逃亡时解决路上饥渴的需要。你知道我将要亡国了?是的。为什么不给我提意见?你喜欢奉承而不喜欢听真话。我如果给你提意见,恐怕在郭国亡之前,我自己就先亡了。所以我不敢提意见。我亡国到底为什么?天下没有一个贤人,只有你是唯一的贤人,所以亡国。郭君很高兴,伏在车轼上大笑说:当贤人就这么辛苦吗?郭君疲倦了,枕在驾车人的腿上就睡着了。驾车人用干粮垫进去,把腿抽出来,逃走了。郭君身死野外,被虎狼所吃。这就是至死不悟的“不生者”。

  听不听谏,主动听谏还是被动听谏,其结果是如此不同。可见,听谏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听谏不论亲疏恩怨,只要明辨是非。晋献公派勃鞮去杀重耳,重耳爬墙逃走,勃鞮追出去,刀斩重耳衣袂。重耳在外流浪几年后,回国执政,是为晋文公,也是春秋时代一位霸主。晋怀公的党徒要谋杀晋文公,勃鞮知道后,想向晋文公报告,要求接见。晋文公派人批评他,勃鞮说:我事君不敢有二心,所以过去得罪过你。你现在回国了,难道就没有蒲、狄这两个国家了?意思是说还有敌人存在,还需要人才。晋文公于是接见他,戳穿了暗杀的阴谋。以后历朝都有类似的情况,例如刘邦手下的名将、谋士很多是从项羽那里投奔过来的,唐太宗时的名相魏征,原是建成的羽翼,与管仲的情况相似,都是所谓的“背主事仇”。宋代一些理学家脱离历史实际,对管仲、魏征妄加指责,显然不妥。(《史记·淮阴侯列传》引蒯通语)实际上这是普遍现象,每一次改朝换代,旧朝廷中都有一大批高官重臣弃暗投明,到新朝效力,任高官,享厚禄。新朝大官,多败军之将,亡国之臣。

  当今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不存在官尊民卑的问题。作为领导干部,应当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虚心听取群众意见,虚怀兼听,察纳雅言,融会众人智慧,实行民主集中制,将大家的真知灼见融会在民主决策和工作进程中,才能上情下通,政治清明。对部下对群众,应多一些耐心细致,少一些简单粗暴;多一些宽容理解,少一些冷漠无情;多一些说服疏导,少一些强制措施。只有善于倾听部下、群众的意见,部下和群众才会把你当自己人,对你讲真话,紧随你为目标而奋斗。如果偏听偏信,只爱听赞成的话,不听反对的话,就会阻塞言路,造成政治昏暗,必然万马齐喑。

  ——摘自中国方正出版社《中华传统文化与为政智慧》

  【联系方式】

  • 邮购 电话:010-66560933 传真:010-66560640 邮箱:fz0933@163.com

  • 门市 电话:010-66562733/2755 传真:010-66562755 邮箱:3053426405@qq.com/1623663913@qq.co

版权所有: 中共张家口市纪委 张家口市监察委员会 E-mail: zjksjwxcb@163.com
冀ICP备13019057号-2 Tel: 0313-8081621 4113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