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家曾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关注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马克思也曾对这一命题展开思考,他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指出,“一座房子不管怎样小,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小的时候,它是能满足社会对住房的一切要求的”,充分说明了“简单平均”下的稳定情形。倘若人们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只停留在相似状况的满足,贫富差距的问题也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了。马克思接着讲,“一旦在这座小房子近旁耸立起一座宫殿,这座小房子就缩成可怜的茅舍模样了”。这表明人对需要的衡量是以社会为尺度的,不能简单地以物品去衡量。也就是说,影响社会稳定的核心因素不是物质资料多寡,而是社会个体之间的显著差异性与相对剥夺感。相对地位的变动会产生群体心理影响,这样的认识和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见解无疑存在某种程度的共通。
与面对封建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的古代思想家不同,处于19世纪的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产生的根源。“不管小房子的规模怎样随着文明的进步而扩大起来,只要近旁的宫殿以同样的或更大的程度扩大起来,那座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会在那四壁之内越发觉得不舒适”。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遭受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更深层面上,受制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个体工人生活的改善不代表无产阶级贫困化的趋势扭转或消失。在资本剥削剩余价值情形下,工人的生活也能得到提升,所谓“小房子的规模”也能“随着文明的进步而扩大”,但和以“同样的或更大的程度扩大起来”的“近旁宫殿”相比,本可由生活改善带来的满足感便荡然无存。同样道理,伴随着生产资本的迅速增加,工人的工资也会增加,能够得到的享受也会增长,但无产阶级生活的些许改善与资产阶级财富的巨额增长相比简直不值一提,“比起资本家的那些为工人所得不到的大为增加的享受来,比起一般社会发展水平来,工人所得到的社会满足的程度反而降低了”。更特殊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宫殿”与“小房子”之间的差别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愈来愈大,故而资本支配劳动的权力增大了,劳动对资本的依赖程度也增加了,“工人的社会地位更坏了,比起资本家的地位来又降低了一级”。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同时强调,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当前,我们学习领会在新征程中推动“共同富裕”,需重点把握三点内容。
共同富裕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实现共同富裕,要求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不断做大“蛋糕”,分好“蛋糕”,以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实现共同富裕事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事关我们党执政的最牢固的政治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推动共同富裕必须把人民群众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让人民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充分体会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共同富裕既急不得,也等不得。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事物作为过程而存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持续努力,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同时,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迈向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阶段,追求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决不能等到实现了现代化才来解决共同富裕问题,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既是长期目标,又是现实任务。我们既要有“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稳健,又要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积极进取,根据现有条件及早采取有力措施,向着共同富裕目标奋发有为、不懈努力。
共同富裕是物质与精神、效率与公平、发展与共享的辩证统一。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对进一步促进共同富裕提出了新要求,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下一步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既要巩固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又要拓展好全面小康向富裕社会迈进的衔接,既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要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要坚守“物质”与“精神”共同发展,“效率”与“公平”协同共进,“发展”与“共享”同向而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围绕共同富裕改革创新,朝向共同富裕坚毅前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的更高水平。(李函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