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有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清风传家 严以治家》中生动写到:家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会在家庭中代代传承。家庭成员的品德修养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为人处世的方法,都会受到家风的深刻影响。优良的家风会让家庭成员养成良好的品行,使家庭兴旺昌盛;败坏的家风,则会让家庭成员染上恶习,使家庭支离破碎。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在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对子女的示范教育,父母的价值观、人生态度、生活习惯等为子女判断是非、分辨对错提供了重要参照,并在子女的人生中将起到重要的影响。
尚俭戒奢、朴素节俭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也将“坚持尚俭戒奢,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内容写入规定中。《清风传家 严以治家》一书中,也写了许多古代先贤的勤俭事迹,比如北宋名臣范仲淹“清苦俭约著于世”,他从小饱尝人世间的艰辛,养成了安于清贫的性情和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儿子结婚时,再三交代不要添置昂贵的家具和华丽的衣服,儿媳提出想用绮罗做一顶蚊帐,范仲淹知道后生气地说:“我家素来节俭,不能因此乱我家风。”还有清代名臣于成龙,为官30多年,始终布衣素食,他担任两江总督时,江南奢靡之风盛行,为了改变这种风气,他以身作则,推行节俭,一段时间后,奢靡的风气被改变了,权贵们脱下绫罗绸缎,改穿布艺。书中同样也举了很多追求奢靡享乐、败坏社会风气、走向贪腐深渊的例子,比如某市政府原秘书长汪某对奢侈品有着近乎疯狂的迷恋,为了购买和收藏奢侈品,她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收受巨额贿赂,有一套专门用于存放奢侈品的房子,她对检察官说:“我喜欢名牌,把这些名牌穿在身上,我感觉很自信、很轻松。”这是典型的反面事例。
晚清名臣林则徐书房中挂着一幅字:“子孙若如我,留钱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财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勤俭节约是我们的优秀传统美德,勤俭方能持家久。许多领导干部在勤俭上对家人失教失范,形成贪图享乐的奢靡风气,最终酿成全家腐的家庭惨剧,前车之鉴,不可不察。每一个家庭,教育孩子要从小做起、从点滴做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记得从小父母就用这首诗教育我,浪费可耻早就深深印在了自己脑海里,光盘似乎成了一种习惯,不需要特定的制度去约束,可见家庭教育对人生行为影响之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