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阅读《红色家规》一书,为老一辈革命家严谨治家的故事和把家风建设融入国家建设的胸襟所感动。他们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始终保持着清正廉洁、艰苦朴素、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他们为子女留下的传家之宝,不是高官厚禄,不是金银珠宝,而是厚德立家的红色家规和优良家风。
“俭,德之共也”。勤俭节约这一传统美德在邓小平的家风里体现的淋漓尽致。“邓家吃饭,孩子们每次都要把碗里的饭吃干净,不允许有剩,哪怕有一粒米掉在饭桌上都要捡起来吃掉。”读到这里,我的耳边不禁回响起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是啊,艰难困苦的生活虽然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我们仍然应该牢记浪费是可耻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精神需求和实际需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和优良传统。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我们的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百善孝为先”。任弼时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对父母孝顺是他心中根深蒂固的观念,他的愿望是“自后儿当努力前图,必使双亲稍得休闲度日,方足遂我一生之愿”“惟祷双亲长寿康!来日当可得览大同世界,儿在外面心亦稍安”。这让我想到我自己的家庭,父母从小给我树立的典范就是“孝”,虽然简单普通,但是让我受益匪浅。从小父母就教育我做个孝顺的孩子,他们也在身体力行这一传统美德。因为他们上班忙,从小我是在爷爷身边长大的。从懂事开始,爷爷就开始给我讲《孔融让梨》《子路借米》《刘恒亲尝汤药》的故事,一开始我不爱听,随着年龄的增长,才理解“孝”的深远意义。在我眼里,父母都很孝顺,只要有时间就会去看看老人,帮着洗衣做饭,陪他们聊天、拉家常,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在影响着我。记得爷爷做了白内障手术,一天需要分不同时间段上好几次药,父母就按照医嘱,每天按时在病床前给爷爷上药,慢慢我也学着他们的样子,给爷爷上起了药,原来“孝”是一种传承。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这本书虽然还没有读完,但是其中的精神不言而喻。作为党员干部,更要自觉地传承和弘扬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家风家规,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继承好,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