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鞠(569-657),号玄甫,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精通地理,水利专家。曾任隋朝谏议大夫,以敢言不避权贵而著称于当世。大业九年(613),隋炀帝再征高丽失败,天下大乱,黄鞠辞官入闽,后定居宁德霍童。为引水灌溉农田,黄鞠先后在霍童溪南北岸分别开凿“龙腰”渠及“度泉洞”(又称“蝙蝠洞”、“枇杷洞”),受益耕地面积达数千顷,造福一方,被后人誉为“中国隧道水利工程的先行者”。
直言进谏为民请命
传说黄鞠及其父黄隆均系隋朝重臣,黄隆为左班大学士,官西都留守,黄鞠为谏议大夫。隋炀帝在位时,贪逸残暴,滥用民力,为了满足自己穷奢极欲的游乐生活,征发数百万民夫开凿南北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筑西苑,建离宫,修长城,赋役繁重,民不聊生。隋大业九年,隋炀帝欲再征高丽,命群臣征役,开太行道以行军。黄鞠及其父进宫面谏止伐,隋炀帝大怒,以妄言谤君之罪,将黄隆、黄鞠父子廷杖下狱。黄隆深知昏君无道,若黄鞠等再谏,非但无果且将祸及全家。遂决意以死明志,在狱中告诫子弟,远避他乡。不久,黄隆遇害,黄鞠遵父命,辞官携眷属入闽,避居宁德。
黄鞠入闽后始居宁德七都,旋迁咸村(今属周宁县),又迁霍童。黄鞠喜爱霍地广袤,是其理想中的桃源,可大兴水利,广辟良田。自此,黄鞠立石桥,开童山,建霍地,并传授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艺。特别是在农田水利方面的建树,千百年来让人赞叹不已。
斩断“龙腰”引水成渠
农业,在农耕时代是开基立业之本,水利则是农业发展和粮食丰收的命脉。黄鞠深入实地调查,反复勘测,从水利工程建设入手,对霍童溪两岸盆地的开发进行通盘规划。
黄鞠先着手开辟座落霍童溪南岸的石桥洋土地。这片土地六百余亩,近在咫尺的霍童溪因岩岸较高,无法取水灌溉。隔一座山梁,有霍童溪的第三支流大石溪,引大石溪水灌田须开凿被称为“龙腰”的山梁。其山体为坚硬的花岗岩,上覆原始森林。动工之始,就有地舆家说,“龙腰”是石桥的主脉,挖断“龙腰”要“斩代代官贵”。但黄鞠毅然声言,只要能“发万家香烟,不问代代官贵”,坚定地把工程交付实施。黄鞠的两个女儿丹鸾和碧凤全力支持父亲,承担起了组织施工的重任。
经过黄鞠一家及当地百姓艰苦卓绝的努力,“龙腰”终于被截断,凿出了一米宽,几米深,一百余米长的水渠。再从上游大石坑修二里引渠,大石溪水被引过山梁,灌溉石桥洋六百余亩土地,霍童溪南岸的荒地被开辟为良田。
凿“度泉洞”溉千顷田
黄鞠在完成霍童溪南岸“龙腰”水利工程后,随即着手筹划北岸水利工程。北岸是松岸洋,面积达六、七千亩,工程难度远甚于南岸。
北岸虽然低平,但当时没有大型提水机械,只能靠自流灌溉,无法保障农田用水。必须选择一个水位高的水源。经过勘察,黄鞠选中了“杜坪湖”。杜坪湖距松岸洋约十五华里,一路有三、四处山岩阻隔,非凿隧道不得过。
从现存的隧道遗址看,隧道的开凿是尽量顺着弧形凿进。在没有良好的洞内测向仪器的年代,这样做虽使隧道加长,增加工程量,但比较保险,不至“迷失”方向。整条隧道都是在坚实的花岗岩体中穿过。据说当时开凿隧道的办法是将柴片堆放在岩石上焚烧,待岩石烧至高温时,用冷水浇石,使岩石因热胀冷缩而暴裂,再用钢钎铁钻一点一点敲撬。不知经过多少时日,硬是将岩角的隧道打通。隧道进口高2.5米,宽1米,全长400余米(因地震、洪灾的破坏,现仅存七、八十米),洞顶都凿作穹形,出水口在茶山下出现。这个工程凿通的隧洞,就是志书中所说的“度泉洞”,又称“蝙蝠洞”(当地人也叫作“枇杷洞”)。
等到隧道竣工,他的两个女儿已过“及笄”(古代形容女子成年、出嫁的年龄)之年。由此足见黄鞠实施水利工程之艰巨,耗日之长久。据说丹鸾终身未嫁,碧凤大龄嫁给孙姓人家,亦留在父母身边,继续帮助完成水利大业。丹鸾、碧凤百年之后,黄姓后辈将她们合葬一起,名为“姑婆坟”,后人特建“姑婆庙”以祀。
引进技术造福一方
两岸水利修好后,黄鞠又在河堤临水一面“沉铁牛”、“打铁钎”、“垒土墩”,修筑防洪体系。还在霍童溪两岸植树造林,形成了九里松树林、十里桃花洲的壮丽景观。一千四百年多前,福建尚属蛮夷之地,农业生产相对中原地区落后。黄鞠修建水利工程之后,引进套种等中原农业技术及优良品种芸苔(即油菜)、小麦、大豆,进行间作套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由于水利的开发,造就了霍童溪两岸的万亩良田。再加上水稻等农作物良种的引进,物产丰富,奠定了霍童坚实的经济基础。再凭借霍童溪的水路交通之便,千余年来,霍童逐渐成了方圆几十里的经济中心。溪船下航八都、三都出海,上溯莒洲,直通闽北,输出农副产品,运进食盐、海产品、日常用品,往边远的周宁、屏南乃至松溪、政和等地扩散。相传那时节,霍童商贾云集,商店林立,繁华于一隅。
黄鞠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艺,还将中原文化,如礼仪、语言、习俗和纸扎、铁枝、线狮、高跷等民间技艺传授给当地村民。据说,霍童民间的许多习俗与河南固始相同,甚至有些方言还可以相通。现在流行方言“霍童话”的霍童、咸村(今属周宁县)、洪口等乡镇,仍然可见黄鞠传播中原文化的痕迹。
后人为纪念黄鞠的丰功伟绩,在霍童的华阳宫中雕塑黄鞠神像,尊之为“土主神灵”,春秋祭祀。后来随着人口的增长,霍童村面积不断扩大,又开辟了忠义宫、宏街宫、万全宫,加上原有的华阳宫,扩充为“四境”。石桥村黄氏家谱中有诗云:“龙腰开凿水滔滔,泽沛苍生德望高”。黄鞠在开凿水利隧道历史上,应属前无古人,具有开创之功,功不可没。